猴痘发生于非洲中西部雨林中的猴类,也可感染其他动物,偶可使人类受感染。临床表现类似天花,但病情较轻。这种疾病由猴痘病毒造成,它属于一个包括天花病毒,并在天花疫苗中采用的病毒和牛痘病毒的病毒组,但需与天花、水痘相鉴别。这种病毒可以通过直接密切接触由动物传染给人,也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,传染途径主要包括血液和体液。世卫组织发布疾病信息通报,并将猴痘的全球公共卫生风险评估为中等。
病毒特点
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,由猴痘病毒引起,能够在动物和人类之间传播,在人类之间也可以进行二次传播。其动物宿主包括一系列啮齿动物,如松鼠、冈比亚袋鼠、睡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。
猴痘病毒是一种包膜双链DNA病毒,呈长方形,可在非洲绿猴肾细胞中培养生长,导致细胞病变,属痘病毒科的正痘病毒属,抵抗乙醚,对干燥有较强抵抗力,但易被氯仿、甲醇和福尔马林灭活。56°C加热30分钟,也易使其灭活。
猴痘病毒共有两个不同的遗传进化分支——中非分支和西非分支。其中,西非分支病死率约为3.6%;中非分支历史上引起的疾病更严重,病死率约为10.6%,并被认为更具传染性。
致病性
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同属正痘病毒属,猴痘病毒呈长方形,可在非洲绿猴肾细胞中培养生长,导致细胞病变。人类感染猴痘,主要通过被已感染的动物咬伤,或直接接触被感染动物的血液、体液、猴痘病损而受染;通常由动物传给人,偶也可以发生人到人的猴痘传播。一般认为是在直接的、长时间面对面的接触中,通过含毒的大量呼吸飞沫而传播。另外,猴痘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或病毒污染的物品(如衣服和被褥)而传播。
猴痘导致的症状与天花患者的症状非常相似,但没有天花严重。猴痘的潜伏期通常为6-13天,也可能为5-21天。猴痘病毒感染主要分为两个时期:
1、侵袭期(持续0-5天),主要症状为发热、剧烈头痛、淋巴结肿大、背痛、肌肉酸痛和虚弱;
2、皮肤发疹期,通常在发烧后1-3天内开始出现皮疹,集中于面部和四肢。影响面部(95%)、手掌和脚底(75%)、口腔粘膜(70%)、生殖器(30%)和结膜(20%)。皮疹从斑块依次演变为丘疹、水疱、脓疱、结痂后脱落。发生病变的位置从几个到几千个不等,严重时病变位置会合并导致大块皮肤脱落。出现皮疹时,通常伴有剧烈疼痛且患者具有传染性。
猴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,意味着无需治疗,患者会自己痊愈。然而,根据病毒的暴露程度,患者的健康状况和并发症的严重程度,严重患者也可能死亡。目前主要流行的两种猴痘病毒中,西非分支病死率约为3.6%;中非分支历史上引起的疾病更严重,病死率约为10.6%。重症病例在儿童中更常见,疾病严重程度与病毒暴露程度、患者健康状况和并发症性质有关。基于毒株的差异,在普通人群中病死率为0%至11%。
诊断方法
临床识别
对于人类中,猴痘是一种散发性偶见疾病,其体征和症状类似天花,但病情通常较轻。猴痘感染者有动物接触史,临床表现初步类似“流感”的症状,随后皮肤出现疱疹、经历脓疱、结痂后留有瘢痕。
实验室检测
猴痘的确诊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测。实验室才可做出猴痘的明确诊断,通过几种不同的检验可以诊断出感染情况: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(ELISA),抗原检测试验,聚合酶链反应(PCR)测定,细胞培养分离病毒等,也可通过电镜或培养,从皮损标本中分离出猴天花病毒。此外,荧光抗体法和放射免疫法可从感染者血清中检出猴天花病毒抗体,但一般仅用于流行病学调查。鉴于其准确性和敏感性,PCR通常是实验室测试。猴痘的样本来源有囊泡、脓疱液、结痂和血液标本等,结果较佳诊断样本来自皮肤病变的囊泡和脓疱的顶部或液体,以及干燥的结痂。通过PCR技术(聚合酶链式反应),可从猴痘患者皮损标本中检测出猴痘基因组片段,为临床快速提供实验室诊断的依据。
治疗与预防
治疗
目前,尚无特效疗法。处理原则是隔离患者,防治皮肤病损、继发感染。猴痘症状常常自行消退,无需治疗。重要的是要小心处理皮疹,用湿润的敷料覆盖以保护该处皮肤。要避免触摸口腔或眼睛中的任何溃疡。可以使用漱口水和滴眼液,但要避免使用含可的松的产品。对于重症病例,可推荐使用牛痘免疫球蛋白(VIG)。
预防性疫苗
由于正痘病毒免疫反应能够提供交叉保护,因此主要基于牛痘病毒设计天花和猴痘疫苗。观察性研究表明接种天花疫苗在预防猴痘方面的有效性约为85%,之前接种过天花疫苗可能会降低猴痘病毒感染导致的病情严重程度。
参考文献
[1]张正, 岳志红. 猴痘病毒研究进展[J].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, 2003, 26(008):511-514.
[2]赵志晶, 刘学恩, 庄辉. 猴痘病毒感染[J].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, 2003, 024(007): 623-624.
[3]李娅娜. 猴痘病毒人类传播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[J]. 医学综述, 2009, 15(18):3.
[4]刘尚高, 查红波, 王春凤,等. 猴痘病毒对人和动物的危害概况[C]// 第六次人畜共患病学术交流会. 2004.
[5]谭绍安, 蔡月华, 陈卓彤,等. 猴痘病毒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[J]. 中国农村卫生, 2012, 000(0z1):423-425.
[6]朱娜, 陈国强, 张敬友,等. 猴痘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[J].
[7]黄勋, 徐秀华. 猴痘病毒及其预防[J].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, 2005, 4(2):3.
[8]Chen N , Li G , Liszewski M K , et al. Virulence differences between monkeypox virus isolates from West Africa and the Congo basin.[J]. Virology, 2005, 340(1):46-63.
[9]Neubauer H , Reischl U , Ropp S , et al. Specific detection of monkeypox virus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[J]. Journal of Virological Methods, 1998, 74(2):201.